坐在舞台中央看戏,《曾经如是》启动复演!上剧场2023演出矩阵“陌上花开缓缓归”

 

 

来源:劳动观察

作者:马亚会

 
希望通过将经典驻场,让戏剧真正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。


随着申城演出市场的加速复苏,2月14日,由赖声川导演的超长戏剧《曾经如是》时隔四年再度回归上剧场,用一个近6小时的生命故事为观众送上祝福和力量,也拉开了上剧场2023系列演出的序幕。


坐在舞台中央看戏,厚重主题吸引观众二刷


《曾经如是》首演于2019年,是赖声川的第二部超长戏剧。以“寻找”为主题,在长达6小时的演出里,剧中角色跨越近30年,从云南的深山走到曼哈顿街头,从印度的高山上回到纽约的钢筋水泥山谷里,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冲击,他们一路探索生命的意义。


虽然距离首演已经时隔近4年,但是提及此次回归,上剧场总经理丁乃竺依然充满了信心,“上海演艺市场在经历疫情三年的起起伏伏后,在2023年迎来全新面貌。《曾经如是》里有许多关于生命主题的探讨,在疫情后一定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。”


事实也的确如此,演出当天,记者在采访时发现,当天的观众里不少是看过首演又来二刷的剧迷。市民王女士坦言,自己两次观剧的感受完全不同,“许多上次没看懂的细节,这次不仅恍然大悟,还多了许多感动和思考。”

 

 


而对于首次看戏的观众来说,“双莲花池”无疑是这部剧最大的吸引力了。原来,与常规话剧的镜框式舞台不同,赖声川在《曾经如是》里打造了一个嵌入式的“双莲花池”,舞台正中央的“中岛”承载着许多重要戏份,观众坐在莲花池中,演员则围绕着观众表演。充满创意的设计虽然大大提高了剧目呈现的难度,但却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观演体验。


打磨不停,等待的日子里角色不断成长


丁乃竺告诉记者,疫情三年给演艺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,就像生了一场病,需要慢慢恢复。“等待的时间里,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戏排好,一遍遍打磨,让观众回到剧场时觉得值得。”


于是,三年多的时间里,虽然迟迟没有登台,但剧中角色却逐渐种在了演员心中。不论是饰演坚强的雪莲的郝蕾,饰演有着特殊吟唱能力的多吉的张杰,还是演绎动物甚至抽象概念的上剧团演员们,都将自己的生命感悟不断融入角色之中。

 


“剧场有疗愈的功能, 在全新开始的一年里,希望这个6小时的生命故事,带给观众祝福和力量。”丁乃竺透露,2月20日,上剧场还将特别策划“对话《曾经如是》”的戏剧分享活动。届时,导演赖声川将携手剧中两位主演郝蕾、张杰,以及特邀编剧史航,一起与观众分享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思考。


更多驻场来袭,打造经典剧目演出矩阵 


而随着《曾经如是》复演,上剧场2023年的演出大幕也随即拉开,不少经典作品如陌上花开缓缓归来。记者了解到,今年,上剧场将致力于打造赖声川经典剧目演出矩阵,其中原创剧目演出场次多达150余场。“我们希望通过将经典驻场,让戏剧真正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。大家来到上海就像看赖声川话剧,想看话剧就来上剧场。” 丁乃竺说。


事实上,近年来,“驻场演出”一直是上海演艺行业的高频词。从美琪大戏院的爆款舞剧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到上海音乐厅的国风音乐现场《海上生民乐》,再到宛平剧院的越剧《红楼梦》,越来越多精品剧目走进剧场推出阶段性驻演。

 


如今,上剧场的多部经典剧目《暗恋桃花源》《宝岛一村》《如梦之梦》也都有了上海专属版,并计划在2023年进行长期固定演出。这不仅推动着年轻演员的快速成长,在上海建设“亚洲演艺之都”的路上,越来越多驻场演出落地,也将吸引越来越多文化人才和佳作来到申城,持续夯实上海文艺“大码头”“大源头”地位,从而更好地打响上海文化品牌。

 
(部分为上剧场供图。)

摄 影:马亚会 

    ©Copyright2015-2024
    沪ICP备15038853号-1